我的位置: 公司新闻
鲁仰辉:突破天然气掺氢关键技术,开拓氢能应用新场景 时间:2024-06-03 09:06:50 来源: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作者:任麟飞

微信图片_20240603090623.png

5月28日,由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简称“上油中心”)联合中国华电市场营销部、中海石油气电集团、国家管网集团市场部、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机构共同主办的“2024年上油中心天然气发电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主管部门,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索天然气发电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聚焦供需格局、价格政策、市场机制、技术创新及经营策略,助力天然气和发电行业融合发展。

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总体技术部主任鲁仰辉发表题为《天然气掺氢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的问题》的主旨演讲,鲁仰辉表示,天然气掺氢是我国目前能源结构转变的热点,但仍然存在政策、安全、经济和商业模式问题。据此,鲁主任提出五点建议:制定掺氢标准和示范项目、企业合作平衡收益、加快适应性评价标准、推动碳税和碳交易、研发经济高效的提氢工艺设备。

首先,鲁仰辉介绍了我国天然气掺氢的发展历程及背景。为应对“30*60”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结构转变、绿电逐渐向绿氢转化的能源转型现状,我国应逐步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构建完备的低碳燃料体系。目前,国内已有15个省市在氢能产业规划中明确提到开展天然气掺氢技术布局,且氢能产业规划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省份,如何利用天然气管道实现氢气长距离、大规模、低成本的输送和消纳,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

鲁仰辉进一步介绍了氢能领域的三类关键技术研究:离网制氢规划管理技术、天然气掺氢及管道输氢技术、氢安全保障技术。其中,离网制氢技术优化系统规划和配置,天然气掺氢技术提供经济消纳途,氢安全保障技术开发了安全风险分析和监测预警软件平台。鲁仰辉认为,我国在掺氢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仍然面临着政策、安全、经济性和商业模式等多方面的限制因素。政策上,除个别省市(区)外,全国范围内的制氢管控仍未完全放开,天然气掺氢比例一般不超过10%。安全方面,氢气的双重属性需要引起重视,燃气事故频发,缺乏相关研究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经济性问题表现为绿氢价格较高,与天然气价格存在差距,碳税体系的建立或许能改善这一状况。商业模式方面,绿氢企业投资大但盈利能力低,天然气公司缺乏掺氢项目经验,商业模式亟待优化。因此,政策、安全、经济性和商业模式的协同发展势在必行,以推动我国掺氢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鲁仰辉就我国的天然气掺氢发展提出以下五点建议:第一,建议尽快出台《城镇天然气管网掺氢》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推动示范项目向工程应用转化;第二,建议绿氢企业采取与电网企业合作,以并网收益平衡掺氢收益,或者与气体公司合作,以高纯氧气收益平衡掺氢收益;或者与其他较高收益率的绿电转化项目共建,以平衡掺氢收益;第三,建议加快制定《天然气掺氢适应性评价系列标准》;第四,推动建立碳税、碳交易体系,并制定燃用掺氢天然气的碳排放计量标准,为各参与单位实现绿色附加值提供途径;第五,研发高效低比例掺氢天然气提氢工艺设施,为热值敏感用户提前完成氢气分离,并结合其他用氢需求,实现提氢的经济价值。

为表彰在冬季天然气保供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创作者,提升行业创新氛围、弘扬保供精神,论坛期间举行了第三届“保供有我”冬季天然气保供创意作品征集及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郭旭、总经理付少华,国家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数字化工程服务中心主任、神思电子首席科学家闵万里博士,华电戚墅堰电厂党委书记、董事长储荣清,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道石研究院总工程师王洪建为获奖个人及企业代表颁奖,同时呼吁广大从业者积极参与今年11月与冬保季一同启动的第四届“保供有我”活动。

本次论坛为天然气发电行业的市场主体搭建了经验分享、交流合作的平台,为实现行业高质量增长建言献策。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天然气发电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未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将继续携手各方,共同推动行业的繁荣与发展,为保障民生,提升市场效率,实现绿色、低碳、高效的能源转型目标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