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最新资讯  > 行业资讯
郭焦锋:质量、效率、动力加速变革 助推我国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19-11-05 14:26:43 来源: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作者:徐姗姗

image.png

10月30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出席2019年中国燃气发展论坛并作主旨演讲,为我国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全球未来天然气供需总体上保持宽松态势。”郭焦锋表示,BP预测结果表明,未来北美(美国、加拿大)、独联体(主要是俄罗斯)和中东(卡塔尔、伊朗等)将是天然气供应的主要地区,非洲地区天然气供应也将有所增加,而亚太、欧洲将是未来天然气主要的进口地区。北美天然气出口将主要供应亚太、欧洲和拉丁美洲,贸易方式以LNG为主,管道气为辅;独联体将主要供应亚太和欧洲,贸易方式管道气和LNG并重;中东将主要供应亚太和欧洲,贸易方式为LNG。

IHS预测结果表明,预计到2025 年全球LNG供应能力达5.4 亿吨;如果规划项目能如期推进,2030年供应能力达6.05 亿吨,2035 年达6.9 亿吨,具备满足全球主要用气区进口需求的能力。

对于中国天然气市场,郭焦锋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天然气产业将延续快速发展态势。我国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正有序推进并有望按期完成;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持续建设,助推我国天然气市场效率不断提升;预计2025年前,中国将基本建成“全国一盘棋”的管网系统。

“要实现中国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尤其在‘十四五’规划关键时期,仍需要加快破题,遵循能源安全新战略要求,深化天然气领域全产业链改革。”郭焦锋认为,我国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清洁低碳、智慧高效、经济安全三大特征,也面临着三大挑战。在清洁低碳发展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和气候变化压力;在智慧高效发展方面,面临“卡脖子”技术和协同发展瓶颈;在经济安全发展方面,面临国内外资源与体制机制制约。

郭焦锋表示,我国天然气进口量持续攀升使得能源安全保障问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短板。随着体制机制改革的逐步推开,我国天然气行业“快速发展期”和“改革阵痛期”双期叠加,加之配套政策不完善,上中下游市场主体博弈日趋激烈,如燃气发电的气源直供、电力上网、调峰价格等市场化机制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另外,各省级及以下管网与国家管网改革不同步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短板。各省管输模式差异较大,如陕西、山西推行产运销一体化发展模式,江苏在开放运营基础上推行统一代输模式,浙江维持统购统销发展模式。天然气输配环节过多、成本过高,终端天然气价格偏高。

针对我国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郭焦锋建议从以下三方面破题:第一,以质量变革推动天然气产业更加清洁低碳,从天然气成为主体能源之一的战略定位出发,加快推动清洁能源融合发展;第二,加快效率变革,推进天然气全产业链系统效率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升级,全力打造四川盆地天然气生产基地,加快区域地下储气库群建设;第三,加快动力变革,着力打造天然气经济全新动能,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合理布局进口天然气资源和通道。

郭焦锋认为,我国要不断深化推进天然气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改革。

在上游领域,目前,我国天然气矿业权几乎全部集中于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国石化、陕西延长石油四大集团。解决矿业权过渡集中、“占而不勘、占而不采”问题是上游领域推动天然气体制革命的关键环节。应从全面放开天然气矿业权市场准入等方面入手,着力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市场化改革。

在中游领域,目前中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分支管道主要集中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集团,解决管道建设和运营主体单一、运输和销售业务捆绑、第三方公平准入难以落地问题是中游领域推动天然气体制革命的关键。因此,要尽快设立国家天然气管道公司,通过产权独立、法律独立或财务独立,实现长输管道、分支管道、省内管道、城市燃气管道的运输服务和销售业务分离,有序推进管网第三方准入和公平准入改革,做到“四个分离”,强化对管网等自然垄断环节的准入和收费及成本监管。

在下游领域,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天然气的下游市场体系,总体上看存在不同程度的市场竞争,但仍面临诸多问题,解决市场规则不健全、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发育和区域性垄断问题是下游领域推动天然气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因此,应着力推进市场体系建设,着力鼓励有效竞争,建立负面清单、完善市场准入,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端”的基本原则,尽快全面放开天然气竞争性环节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尽快建立全国天然气(LNG)期货交易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天然气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