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特色低碳发展之路,打造高端“碳中和”智库
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成立
碳中和与绿色发展论坛同期举行
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控制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和愿景,对接新发展理念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5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揭牌成立,并举办碳中和与绿色发展论坛,邀请了来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300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绿色低碳技术与碳中和发展路径等热点开展交流研讨。
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成立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提出,不仅是我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担当,也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自身发展需要,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加速推进面向碳中和的能源革命,在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和能源体制方面实现新跨越和新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的成立,对助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院定位于碳中和高端智库和碳中和技术促进,对内积极推动能源、环境、信息、管理和金融等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对外广泛开展与政府、企业和国际各方的协同合作,实现基于学科交叉的科学研究和政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旨在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和决策支撑。碳中和发展研究院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突出的跨学科优势、雄厚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合作经验,通过多种形式,提升服务于中国以及全球碳中和的能力,力争成为国内权威高端碳中和智库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碳中和研究机构。研究院由杜祥琬院士和翁史烈院士担任名誉院长,由黄震院士担任院长,由张忠孝教授、耿涌教授、赵长颖教授、林千果研究员和谢晓敏副教授担任副院长。
碳中和与绿色发展论坛
此次“碳中和与绿色发展论坛”,来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300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热点议题。
在大会的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学部主任苏义脑院士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为题发表演讲。苏义脑高屋建瓴地阐释了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变革的方向,并强调了开展能源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意义。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院士带来主旨演讲—“碳中和愿景下能源变革与上海交通大学相关研究”。黄震前瞻性地阐述了碳中和愿景下能源变革与发展大趋势,展示了上海交通大学在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与储能、镁基固态储氢、燃料电池和可再生燃料等零碳和碳中和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和产业化成果,最后介绍了碳中和发展研究院的定位、功能和发展方向。
随后大会进入特邀报告环节。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研究员带来第一个报告—“碳达峰碳中和与能源低碳转型”。周大地指出,能源电力低碳转型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相比于整个能源行业,电力行业零碳化的紧迫性更强。接着,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带来报告—“全国碳市场设计与未来发展”。张希良建议,我国应立足经济发展阶段、减排承诺、排放结构、能源市场化条件等国情,逐步完善全国碳市场设计,充分发挥碳市场主体作用,开展碳市场与碳税两种政策工具协同实施的研究。
最后,大会进入嘉宾座谈环节,在黄震院士主持下,多位专家学者就碳中和目标下的技术、经济、政策、管理以及发展路线等议题开展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的成立,有利于充分发挥上海交通大学学科优势、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组建国内一流的学术专家团队,促进多学科融合交叉和政产学研协同,通过系统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助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施,致力于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