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IEA)官网近日发布的《电力年中更新》报告称,202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首次超过燃煤电厂的发电量,预计明年水力、太阳能、风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占全球电力供应总量的35%。
智库公司Ember也发布分析报告称,在全球范围内,风能和太阳能的增长速度比历史上任何其他电力来源都快,已经足以超过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这意味着从2024年起,全球化石燃料发电量和发电碳排放量或将达到峰值。
化石燃料发电量和碳排放量达峰,不仅对煤电产生影响,对石油、天然气发电同样产生深远影响。面对达峰趋势,油气行业该怎么做?油气公司将面对哪些挑战和机遇?
《巴黎协定》提出蓝图,到2030年要将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6%,将全球气温限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的范围内。各国相继提出碳中和目标。截至2023年9月,已经有超过150个国家作出碳中和承诺,覆盖了全球94%的GDP、86%的人口、91%的碳排放量。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测算,为了实现控制升温的目标,205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需达到90%,即电力部门需实现几乎完全脱碳。
能源公司是发电的主力军,在相关减排要求越来越严格的当下,能源企业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应对?
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由2011年的30吉瓦,增加至2022年的230吉瓦。全球风电装机容量也在过去15年间从100兆瓦增至1000兆瓦。IEA预测,在现有政策和市场条件下,到202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达到7300吉瓦。
煤炭、天然气和石油等化石燃料发电在全球电力供应中的占比持续下降。IEA数据显示,化石燃料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从2012年的接近70%,回落至2023年的61%,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54%。从绝对规模来看,化石燃料发电量已于近几年达峰。
从化石燃料结构来看,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后,几乎所有国家都减少了计划中的燃煤电厂装机容量,煤电规模持续回落。不过,由于天然气具有调峰属性和相对较低的排放,气电规模仍将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以保障电力供应安全。
国内电力行业长期主要依赖煤电,虽然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但在满足电力需求的技术选择上,煤电依然是主力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火电发电量为39067万亿瓦时,占比约70%,而风电和光伏合计占比仅为13%。根据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到2025年底,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将达到39%左右。根据中国石化发布的《中国能源展望2060(2024年版)》,2035年前,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有望超过化石能源。
2023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约为210亿吨标准煤。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一次能源消费量仍将保持增长,但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消费量增速将逐步放缓。根据中国海油《2060能源展望(2023版)》(简称《展望》)预测,在温和碳减排情景下,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将在2050年前达峰,峰值约250亿吨标准煤,经过一段峰值平台期后缓慢下降,2060年降至约240亿吨标准煤。
2023年,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分别约为28%、30%和25%,非化石能源占比约17%。随着全球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加速转型,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根据《展望》预测,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将接近50%,成为能源消费的主体。
目前,发达国家石油消费量已经达峰或基本达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交通用油增速也在放缓。根据《展望》预测,全球石油消费预计在2030年前后达峰,随后缓慢下降,但化工原料和航空煤油等对石油的需求仍保持增长,预计到2060年,石油需求约为25亿吨。
天然气是低碳、高热值的化石能源,是能源转型的重要桥梁,将在工业、交通中作为石油和煤炭的替代能源被广泛使用。根据《展望》预测,一段时期内,全球天然气消费量将持续增长,在2035~2045年间进入峰值平台期,约5万亿立方米/年。
“十三五”期间,中国成品油消费年均增速已经降至4.3%,进入中低速发展阶段。
2023年,我国汽油消费量逐渐上升,达到1.63亿吨,同比增长9.7%,但较2019年仍减少0.6%。预计在2025年前后,中国汽油消费量将达峰,达峰后平台期较短,下降速度较快。
中国柴油消费已经达峰,之后将逐步下降。2023年,我国柴油消费量2.02亿吨,同比增长3.3%,较2019年减少1.3%。后续伴随公路转铁路、公路转水路的持续推进,和新能源重卡的逐步发展,柴油消费量将逐步下降。
不过,虽然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减少了交通用油的需求,但我国非交通用油量较大。2023年我国石油消费量7.7亿吨,其中非交通用油3.7亿吨。我国非交通用油,特别是化工原料用油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根据我国资源禀赋,国内石油产量长期超过2亿吨/年的难度很大。由此可见,中长期内,我国仅非交通用油需求就远大于我国石油产量,到2040年,国内石油供需缺口仍将高达4.8亿吨/年。国家能源局印发的《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入研究实施油气中长期增储上产发展战略。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油气行业都将继续保持较高强度投入,不断加大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
在奋力增储上产的同时,我国油气公司也要为世界范围内能源转型的大趋势提前布局。
在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全球主要油气公司都已逐步开始多种形式的能源转型,如壳牌布局大规模加氢业务,发展可再生能源站内制氢和海上远距离液氢运输船技术,收购英国快充服务商Ubitricity,计划在加油站配套充电桩;道达尔能源收购智能充电解决方案商G2mobility,并在此基础上创建独立的电动出行业务部门。
我国油气公司也在能源转型方面积极筹划。
中国石油建成了新疆喀什百万千瓦级光伏电站、北京中深层地热供暖、玉门电解水制氢等一批新能源项目。中国石化聚焦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计划2025年布局1000座加氢站。中国海油积极探索光伏、风能、岸电、冷能利用等新能源领域,在江苏盐城、浙江宁波、广东珠海等地打造“绿能港”,建成我国首个百万吨级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我国首个“双百”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电网。
在碳达峰的大趋势下,我国油气公司一方面奋力端牢“能源饭碗”,另一方面积极推进能源转型,探索发展多能互补的功能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