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海关总署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和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指数显示4月21日-27日,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指数为119.29点,周环比下跌0.15%,同比下跌16.86%。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发布的库存数据显示,截至4月18日当周,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增加24.4万桶,至4.4310亿桶,较五年同期平均水平低约3%;NYMEX的WTI原油期货交付地-俄克拉荷马州库欣地区的原油库存减少8.6万桶,至2501.9万桶。
本周供需两端因素交织,且宏观面和地缘政治局势变化频繁,使得市场情绪波动加剧,国际油价整体呈窄幅震荡走势,但最终以下跌收尾。截至4月25日收盘,Brent原油期货价格环比下跌1.79%,至65.80美元/桶;WTI原油期货价格环比下跌1.55%,至63.02美元/桶。上海期货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环比上涨0.67%,至493.9元/吨。
供应端整体变化有限。OPEC+部分成员国建议自6月起加大增产力度,但官方并未明确回应,显示内部在产量政策上仍存分歧。与此同时,美国原油产量增长受限,页岩油产区投资意愿疲软,整体增产动力不足。此外,美国对伊朗石油出口的制裁措施未有松动,潜在供应风险仍在,对原油市场形成一定支撑。综合来看,短期供应端对油价的直接压力较小。
需求端方面,美国油品市场出现初步去库迹象,显示季节性消费回暖。尽管IEA与OPEC下调了全年石油需求增长预期,整体需求基本面仍显疲软,但需求修复信号开始显现。总体而言,短期需求情绪有所好转,但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结构性担忧依然限制了反弹幅度。
地缘局势整体呈现谨慎乐观态势。俄乌双方在美国斡旋下,谈判进展取得积极信号,部分议题达成共识,虽然细节上仍存分歧,但总体氛围有所改善。美伊核问题谈判也出现阶段性进展,双方均释放出一定程度的缓和信号。但考虑到中东局势依然复杂,巴以冲突、胡塞武装活动及其他地缘事件仍可能引发局部紧张。整体来看,地缘局势的不稳定性持续为油价提供底部支撑,但其短期推动力有所减弱。
短期内国际油价或将维持偏弱震荡格局。供应增加预期与宏观经济放缓压力仍将是主导油价走势的核心变量。虽然中美贸易局势改善带来情绪提振,但若OPEC+增产落地、伊朗出口回归及俄乌停火成真,则油价上行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中长期来看,油价仍面临重心下移风险。
截至4月22日当周,机构投资者持有ICE的Brent原油期货和期权的净多头头寸为128383手,较上周上涨29.74%;持有NYMEX的WTI原油期货和期权的净多头头寸为147331手,较上周上涨32.49%;机构投资者持有期货与期权净多头头寸大幅上涨,表明机构投资者对未来油价走势有较强信心。
现货市场,4月25日,迪拜原油价格67.18美元/桶,周环比下跌1.38%;阿曼原油价格67.32美元/桶,周环比下跌1.35%。由于贸易流程原因,我国原油进口到岸价格往往比国际市场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滞后。近期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将在后期原油进口到岸价格中逐渐显现。
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指数编制由海关总署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和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合作完成,于2019年12月18日以价格形式首次面世,自2020年9月23日起调整为以指数形式发布,以2018年第一日历周为基期(当周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为3114元/吨,价格指数为100)综合反映上一周我国原油进口到岸的价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