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海关总署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和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指数显示6月23日-29日,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指数为115.40点,周环比上涨0.81%,同比下跌15.28%。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发布的库存数据显示,截至6月20日当周,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减少583.6万桶,至4.1511亿桶,较五年同期平均水平低约3%;NYMEX的WTI原油期货交付地-俄克拉荷马州库欣地区的原油库存减少46.4万桶,至2222.4万桶。
本周国际油价先跌后涨,但最终录得周度下行,结束此前三周连涨局面。截至6月27日收盘,Brent原油期货价格环比下跌11.50%,至66.80美元/桶;WTI原油期货价格环比下跌11.27%,至65.52美元/桶。上海期货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环比下跌12.33%,至502.2元/吨。供应预期宽松及地缘局势趋稳等因素交织,令油价呈现震荡偏弱态势。
供应方面,OPEC+计划于7月6日召开会议,讨论8月起是否维持41.1万桶/日的增产节奏。俄罗斯方面已表态支持继续增产,Tortoise Capital等机构预计,OPEC+可能于年底前取消所有自愿减产配额,届时市场供应或将过剩30–40万桶/日。伊拉克、哈萨克斯坦等国产量持续高位运行,哈萨克斯坦Tengiz油田上调2025年产量预期,圭亚那、尼日利亚等非OPEC产油国产量亦有显著增长。此外,ESPO原油出口环比回升7.5%,美国12月计划举行墨西哥湾8000万英亩油气租赁拍卖,释放未来海上产能扩张信号。整体来看,市场对于中长期供给宽松的预期进一步增强。
需求方面表现复杂。亚洲6月原油进口量攀升至2865万桶/日,为2023年以来最高水平,主要受中国与印度采购推动。然而,数据显示该增量多为低价船货所致,且炼油厂加工量增长有限,成品油出口下滑,表明需求回升主要体现在库存层面,成品油需求基本与去年持平。欧洲和美国制造业景气度持续低迷,夏季旺季虽已临近,但消费动能尚未有效释放。此外,油价快速上行后已对亚洲炼厂采购意愿构成压制,预计7–8月进口将有所放缓。
地缘政治方面,伊朗与以色列停火协议生效后未出现能源基础设施受损迹象,此外美国与伊朗即将举行新一轮会谈,尝试就核计划达成长期和平安排。尽管短期内冲突风险下降,但若谈判陷入僵局,未来再度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综合来看,短期油价或继续震荡盘整。风险溢价消退后,油价上行动能有所减弱,供应压力持续释放与需求反弹滞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或进一步压制原油价格。
截至6月24日当周,机构投资者持有ICE的Brent原油期货和期权的净多头头寸为192598手,较上周下跌29.50%;持有NYMEX的WTI原油期货和期权的净多头头寸为164559手,较上周下跌6.64%;机构投资者持有期货与期权净多头头寸大幅减少,表明机构投资者对未来油价走势信心不足。
现货市场,6月27日,迪拜原油价格68.27美元/桶,周环比下跌11.31%;阿曼原油价格68.49美元/桶,周环比下跌11.60%。
由于贸易流程原因,我国原油进口到岸价格往往比国际市场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滞后。近期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将在后期原油进口到岸价格中逐渐显现。
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指数编制由海关总署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和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合作完成,于2019年12月18日以价格形式首次面世,自2020年9月23日起调整为以指数形式发布,以2018年第一日历周为基期(当周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为3114元/吨,价格指数为100)综合反映上一周我国原油进口到岸的价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