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最新资讯  > 行业资讯
影响国际油价走势的主要因素 时间:2025-09-09 09:12:21 来源:中国石化报 作者:王能全

供过于求是2025年国际石油市场的主基调

自新冠疫情以来,供过于求一直是国际石油市场的总基调,今年也是如此。

从需求角度看,世界三大机构对于2025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预测均不断调低。在2024年12月的《石油市场报告》中,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25年世界石油需求将增加110万桶/日。但在2025年7月的报告中,该机构却将需求增长下调到每日70万桶,调减了40万桶/日。在2024年12月的《月度石油市场报告》中,欧佩克预计,2025年世界石油消费每日增加140万桶。但在2025年7月的报告中,该组织将需求增长下调到每日130万桶,调减了10万桶/日。在2024年12月的《短期能源展望》报告中,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计,2025年世界石油消费将增长130万桶/日。但在2025年7月的报告中,该机构将需求增长下调到每日80万桶,大幅调减了50万桶/日,是三大机构中调减幅度最大的。

从供给角度看,在2025年7月的《石油市场报告》中,国际能源署认为,2025年世界石油供应每日将增加210万桶,总量达到1.051亿桶/日。在2025年7月的《月度石油市场报告》中,欧佩克指出,在美国、巴西、加拿大等国家的带领下,2025年非欧佩克产油国石油产量将每日增加80万桶。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2025年5月,美国原油产量达到新高峰,平均每日生产原油1348.8万桶,不仅超过4月的1346.4万桶,而且同比增长了2.2%。

欧佩克+增产持续施压国际石油市场

3月3日,在国际油价持续承压,市场预期欧佩克+可能继续维持减产政策的情况下,沙特和俄罗斯等8个欧佩克+国家却突然宣布,4月1日起每日增产13.8万桶,震惊了国际石油市场。4月3日,沙特和俄罗斯等8个欧佩克+国家再次宣布同等幅度的增产。

5月3日,沙特和俄罗斯等8个欧佩克+国家第三次宣布增产,6月1日起,每日增产41.1万桶,相当于3个月的产量增量,高于4月和5月的增产幅度。5月31日,沙特和俄罗斯等8个欧佩克+国家又宣布了同样幅度的增产。

7月5日,沙特和俄罗斯等8个欧佩克+国家宣布,8月起每日增产54.8万桶,与6月和7月相比,增产幅度又有所提升。

8月3日,沙特和俄罗斯等8个欧佩克+国家宣布,9月起每日增产54.7万桶。

在3月3日~8月3日的6次会议中,沙特和俄罗斯等8个欧佩克+国家的累计增产为219.3万桶/日。也就是说,9月起,上述8个欧佩克+国家2023年11月宣布的自愿减产220万桶的政策基本上被增产取代。

欧佩克+的持续增产给今年以来的国际油价带来了很大压力。3月3日~3月5日,国际油价大跌,其中布伦特原油价格合计下跌3.88美元/桶,跌幅为5.3%,并于3月5日跌破每桶70美元的大关,跌至2021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WTI价格合计下跌3.45美元/桶,跌幅为4.94%。

8月3日欧佩克+第六次宣布增产后,国际油价持续下跌。与7月30日相比,8月8日的布伦特原油价格和WTI价格分别下跌6.65美元/桶和6.12美元/桶,跌幅分别为9.07%和8.74%。

美国关税政策成为扰动市场的关键因素

今年以来,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一直是影响国际油价走势的重要因素。

2月1日,特朗普签署关税令,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进口产品征收25%的额外关税,对加拿大的能源产品征收10%的关税,同日宣布对所有中国商品,在现有关税的基础上加征10%的从价税,2月4日生效。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政策,对所有国家征收10%的“基准关税”,4月5日生效;对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征收个性化的“对等关税”,4月9日生效。4月9日,特朗普宣布对除中国外的所有贸易伙伴暂停征收90天的对等关税。7月底和8月初,美国又陆续宣布对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关税政策。

不断加码的关税给世界经济发展蒙上阴影,给国际石油市场带来直接冲击。4月3日~16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跌至阶段性新低,并且反复涨跌震荡。4月3日,国际油价大跌,其中布伦特原油价格收于70.14美元/桶,比4月2日下跌4.81美元/桶,跌幅为6.42%;WTI价格收于66.95美元/桶,比4月2日下跌4.76美元/桶,跌幅为6.64%。

4月4日,布伦特原油价格收于65.58美元/桶,与4月3日相比,每桶下跌4.56美元/桶,跌幅为6.5%;WTI价格收于61.99美元/桶,与4月3日相比,每桶下跌4.96美元/桶,跌幅为7.41%。

4月7日,国际油价延续跌势,但跌幅收窄。4月8日,国际油价继续下跌。4月9日,国际油价由跌转涨,至4月16日涨跌互现。

在4月3日~16日的10个交易日内,4月8日的国际油价收盘为阶段性最低,与4月2日相比,布伦特原油价格每桶下跌12.13美元,跌幅为16.18%;WTI价格每桶下跌12.13美元,跌幅为16.91%。

持续动荡的中东局势对市场带来冲击

中东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产量和出口量最集中的地区,其地缘政治事件曾引发多次石油和能源危机,其中最著名的是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1978年~1980年的伊朗动荡和两伊战争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

波斯湾沿岸共有7个产油国,即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巴林和沙特,这7个国家的石油总产量约3000万桶/日,占世界石油产量的32%。

中东地区有两大著名海峡,分别是霍尔木兹海峡和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今年一季度,每日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石油运输量超过2000万桶,占全球海运石油交易总量的26.55%;每日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液化天然气(LNG)量为115亿立方英尺,占全球LNG贸易量的1/5。曼德海峡位于亚洲阿拉伯半岛西南端和非洲大陆之间,连接红海和亚丁湾、印度洋,是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穿过苏伊士运河、红海,通往印度洋和亚太地区的海上必经之路。2023年上半年,通过曼德海峡的石油运输总量约占全球海运石油贸易总量的12%,LNG运输量约占全球LNG贸易总量的8%。因此,霍尔木兹海峡和曼德海峡是世界公认的8大油气运输通道,其中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位居第一。

中东地区不同时期爆发的军事冲突也给国际石油市场带来严重冲击。以6月的以伊冲突为例,6月13日以色列突袭伊朗后,国际油价不断上涨, 6月18日WTI价格收于75.14美元/桶,与6月10日相比,每桶上涨10.16美元,涨幅为15.63%;6月19日,布伦特原油价格收于78.85美元/桶,与6月10日相比每桶上涨11.98美元,涨幅为17.91%。不过,总体来看,以伊冲突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冲击甚微。冲突结束的6月24日与6月10日相比,国际油价基本重回常态,其中布伦特原油价格每桶仅上涨0.27美元,涨幅仅为0.4%;WTI价格不仅没有上涨,反而每桶下跌0.61美元,跌幅为0.93%。

(本文由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前首席经济学家 王能全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