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海关总署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和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指数显示9月1日-7日,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指数为116.39点,周环比下跌0.50%,同比下跌12.53%。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发布的库存数据显示,截至8月29日当周,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增加241.5万桶,至4.2071亿桶,较五年同期平均水平低约3%;NYMEX的WTI原油期货交付地-俄克拉荷马州库欣地区的原油库存增加159.0万桶,至2422.2万桶。
上周国际原油市场震荡下行,周初受美元走软和地缘局势扰动支撑,油价一度企稳,但随着美国原油库存意外增加、OPEC+在10月加大增产的消息释放,以及美国非农就业数据疲弱引发市场对需求前景的担忧,油价承压下行。截至9月5日收盘,Brent原油期货价格环比下跌2.93%,至65.50美元/桶;WTI原油期货价格环比下跌3.34%,至61.87美元/桶;上海期货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环比下跌0.12%,至482.3元/吨。
供应方面,八个OPEC+核心成员国于2025年9月7日举行虚拟会议确认继续增产,将从10月起进一步提高石油产量,每日增产13.7万桶。尽管各成员国执行力度仍存差异,但整体供应扩张局势已然确立,成为油价走弱的主要因素。同时,美国能源情报署数据显示,6月美国原油产量达到1358万桶/日的新高。双重因素叠加之下,市场对于中期供应宽松的担忧持续升温,对油价形成显著压力。
需求方面,短期表现依然分化。EIA数据显示,美国6月柴油需求上修至400万桶/日,同比大增8.3%,航空燃料需求也同比增长4.2%,反映部分行业活动仍对能源有较强拉动作用。然而,美国汽油需求四周均值同比下降1.1%,显示居民消费和运输端复苏动能不足。此外,IEA进一步下调全球石油需求增幅预期至0.8%(约83万桶/日),显著低于此前预估,加深了市场对需求疲软的担忧。整体来看,需求端虽有局部亮点,但全球消费复苏力道有限,难以抵消供应扩张的压力。
地缘政治方面,乌克兰对俄罗斯能源基础设施的袭击持续,同时美国方面公开敦促欧洲停止购买俄油,供应链中断风险加剧,一定程度支撑油价。此外,美国宣布制裁涉及走私伊朗石油的航运网络,进一步打压伊朗出口能力。尽管俄乌和谈暂无实质进展,中东地区也未爆发新的大规模冲突,但整体风险水平仍处中高位,为油价提供风险溢价。
综合来看,原油市场仍处于多空博弈格局之中。OPEC+会议确认提前增产,供应过剩风险显著上升,令油价面临更大压力。但同时,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美国制裁措施及潜在的供应中断风险仍可能在局部阶段性推升价格。近期美元指数走弱对油价形成一定支撑,但需求前景的疲软仍是压制油价的核心矛盾。
截至9月2日当周,机构投资者持有ICE的Brent原油期货和期权的净多头头寸为251054手,较上周上涨21.55%;持有NYMEX的WTI原油期货和期权的净多头头寸为27287手,较上周上涨12.64%;机构投资者持有期货与期权净多头头寸大幅增加,表明机构投资者对未来油价走势充满信心。
现货市场,9月5日,迪拜原油价格69.02美元/桶,周环比下跌1.89%;阿曼原油价格69.22美元/桶,周环比下跌1.86%。
由于贸易流程原因,我国原油进口到岸价格往往比国际市场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滞后。近期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将在后期原油进口到岸价格中逐渐显现。
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指数编制由海关总署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和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合作完成,于2019年12月18日以价格形式首次面世,自2020年9月23日起调整为以指数形式发布,以2018年第一日历周为基期(当周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为3114元/吨,价格指数为100)综合反映上一周我国原油进口到岸的价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