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公司新闻
“东方蓝宝石”论道:市场化条件下如何保障天然气供应安全? 时间:2019-12-20 09:59:09 来源: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4.jpg

12月14日,由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中国城市燃气协会、中国华电集团上海分公司、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的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2019年年会暨第七期陆家嘴“能源+金融”讲坛在“东方蓝宝石”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主题聚焦“市场化条件下的天然气供应安全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会长、原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副司长胡卫平,国际能源署高级分析师Peter Zeniewski及天然气、煤炭和电力市场处处长Peter Fraser,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副理事长、申能集团副总经理、上海燃气集团董事长王者洪,中国华电集团上海分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应光伟,民德研究院院长陈卫东,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副总经理付少华,中远海运能源副总经理秦炯,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总裁陈新华等中外专家出席活动并分享真知灼见。300多位能源界、金融界高管和代表出席。

5.jpg

致辞环节

原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副司长、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会长  胡卫平

胡卫平表示,国家油气管网公司的成立不只是一家公司的成立或者一个天然气行业的动态,而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将会对我国天然气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关系到天然气系统的发展方向,如何形成一个有效的产业链,这对天然气产业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胡卫平表示,国家油气管网公司的成立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从国家的角度来讲,管住中间、放开两头,使国家有更好的管理思路,跟治理国家的能效角度来讲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从管网的发展来看,三大油气公司形成的短时间的自然垄断是一种管理现象,现在不太适合于正在变革的天然气产业,所以要通过改革做出一些改变,通过一年半的筹备,我们终于看到了国家油气管网公司的正式出台,为我国下一步油气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尝试和指明了方向。国家油气管网公司的挂牌成立,加快了天然气市场化进程,通过市场化手段,保证天然气的供应安全,完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6.jpg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副理事长、申能集团副总经理、上海燃气集团董事长  王者洪

“即将过去的2019年对中国天然气行业而言,必将载入史册。”王者洪表示。

今年4月初,第十九届国际液化天然气会议(LNG2019)在上海拉开帷幕。12月上旬,中俄两国元首视频连线,共同见证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国家管网公司在北京挂牌成立。

王者洪认为,国家管网公司成立意义之重大,唯有2004年西气东输正式投运、2006年澳洲天然气进口至国内、2016年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正式运行等可与之相比拟,而此类事件都代表了中国天然气大规模发展的“冲锋号”。

“国家管网公司的成立,无疑将开启我国天然气行业历经15-20年发展后的结构调整、资源配置调整——换言之,一次重新洗牌的开始。”王者洪说。

站在天然气产业链下游从业者的角度,王者洪对国家管网公司成立提出三点思考。

一是行业格局调整将对城市燃气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迄今为止,关于国家管网公司的讨论多数集中于资产层面,亦即物理边界、责任边界的确定。而作为天然气产业链中极其关键的下游环节,城市燃气行业却很少得到顾及。在国家管网公司成立的大背景下、在市场化条件下,城市燃气行业应当如何保障城市燃气供应安全,是需要所有行业参与者共同分析和研究的问题。希望有关方面,尤其是政府部门能够多倾听城市燃气行业的声音。

二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到底意味着什么。

“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城市燃气行业坚定支持改革方向。结合我国天然气发展的历史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上形成了民生气保价又保量的价格体系。在定价环节,或许需要更多地通过政府部门核定各地城市燃气的配气成本来实现“管住中间”。考虑到我国天然气终端市场尚处于培育和发展阶段,这一方式也有助于维持城市燃气相对一体化格局。

三是城市燃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在哪里。

在强监管的政策背景下,城燃企业利润率下行且大部分企业可能面临亏损。12月10日至12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降低用电、用气成本,同样为城燃企业带来一定的挑战。当前,城燃企业开始探讨居民用户的延伸服务,包括家居业务等类型的综合服务,探索跳出传统模式,寻求有效安全的转型路径。

王者洪表示,国家管网公司靴子落地,此次大会是汇聚行业热点、交流思想观点的良机,希望与会者们积极探讨,分享真知灼见。

7.jpg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  叶国标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表示,对油气行业来讲,2019年可谓是大事不断、好事不断,主要发生了四件大事:一是,3月19日,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出台了《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行机制改革实施意见》,核心内容就是要“放开两头、管住中间”,构建一个上游油气多渠道、多主体供应,中间管网高效集输,下游终端市场充分竞争的格局,逐步形成X+1+X的油气市场体系,改变现在由“三桶油”主导或垄断的3+X市场体系,这是油气市场的重大变革,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深刻而深远。二是,4月2日至5日,LNG2019大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全球能源跨国公司的大鳄汇聚黄浦江畔,他们无不看好中国市场。对天然气行业来讲,全球最大的市场在亚洲,亚洲最大的市场在中国和印度,中印之间,显然中国的潜力最大,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机构、企业和专业人士投资或涉足这一朝阳产业。这次会议非常成功,现在仍余音绕梁。三是,12月2日,在中俄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中俄两国又一条能源大动脉——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通气。四是,12月9日,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石油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是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直接指导下,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能源交易平台。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于2016年起步,今年开始起跑,但我们还没有起飞。我们需要两个“翅膀”:一是市场化的翅膀,二是国际化的翅膀。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就像在下一盘围棋,下了很多子,但是“两个眼”还没有完全做起来。第一个眼就是借助国家管网公司成立这一重要历史契机,将市场化的交易量做上去,第二个眼就是实现现货和期货的联动,建立健全完善的油气市场体系。任重道远,使命在肩,我们丝毫不敢懈怠。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致力于做好三件事:第一是搭平台,建设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的能源交易平台、信息交互平台、金融服务平台、改革助推平台和交流合作平台,搭台唱戏,扩台唱戏,借台唱戏,上下游之间、能源金融之间互相补台,这样才能好戏连台。第二是建桥梁,要在政府和市场之间、上游和下游之间、买方和卖方之间、供方和需方之间、能源和金融之间、国内和国际之间搭建桥梁,成人之美,成就自己,服务客户,提升自己。古人云,“愚者筑墙,智者建桥”。第三是做服务,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服务油气市场化改革大局,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服务客户,服务股东,服务会员,服务行业,服务市场。

今年以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重点做了几个方面的服务。第一,我们承接了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国家部委及地方政府十多个重大课题,初步发挥了我国油气领域国家智库的作用。第二,在国家油气管网独立的大背景下,由国家能源局委托、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自主开发的国家油气管网独立运行支撑平台——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信息报送和公开系统,已通过国家能源局验收,即将投入运行。第三,今年10月,由海关总署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和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共同研发的中国LNG综合进口到岸价格指数在上海正式发布,为我国LNG进口贸易提供定价参考,有利于培育国内天然气定价基准,及时、有效对接国内与国际市场。另外,中国原油进口价格指数和LPG价格指数也将陆续发布。第四,我们构建了包括十个方面的服务体系,服务油气行业,服务能源市场。当然,我们做的工作还是初步的,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还是一棵小树,但其拥有强大的背景和优异的基因,在各方面的关心、指导和支持下,通过自身不懈的创新创业,完全有希望长成参天大树,真正发展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能源交易平台。

主旨演讲

8.jpg

国际能源署高级分析师  Peter Zeniewski

据了解,国际能源署的成立源于能源安全问题。多个成员国联合决定建立规则以保障未来数十年的石油安全,同时也希望继续拓展到包括天然气等在内的重要领域,实现信息共享,相互支持。

在去年发布的<The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9>和<TheRole of Gas in Today's Energy Transitions>两篇报告中,国际能源署对全球天然气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影响等进行论述。

Peter Zeniewski介绍,中国做了许多诸如“煤改气”、各城市空气质量标准制定之类的努力以改善空气质量。过去两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提升了33%,带来国际液化天然气(LNG)市场需求的激增。

不仅在中国,全球多个地区出现了对天然气需求的增长,并且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以欧盟为例,这一成熟市场历经六七十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管线建设、进口能力提升等,以容纳天然气的季节性变化。天然气市场的冬夏峰谷差异是全球性现状,冬季的峰期主要来自于供热需求。与电力相比,天然气的季节性差异更为明显,且天然气网络的供暖能力超出电能的两倍左右。

“天然气的使用不仅与基础设施相关,也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 Peter Zeniewski指出,从2010年“煤改气”举措开始至今,全球范围每年减少5亿多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此外,Peter Zeniewski介绍,国际能源署对天然气市场发展趋势做了两种场景分析。

一是既定政策场景。在现有政策目标下,天然气、煤的需求量不断变化。基于能效和可再生能源政策,欧洲天然气的增长空间已十分有限。在北美地区,页岩气革命带来的低成本使得当地市场还有一定的成长空间。随着天然气价格下降,在欧洲和美国,煤炭或逐步退出市场。而中国的天然气市场需求增长已高出亚洲其他地区的增长总和,有着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天然气正逐步淘汰煤炭。

二是可持续发展场景。为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避免全球气温上升,整个能源体系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煤炭需求大幅降低。由于天然气碳排放远低于石油和煤炭,其在亚洲经济中、在减排困难的产业中仍将发挥有力的作用。

Peter Zeniewski表示,从供应角度来看,安全依旧十分重要。页岩气市场已逐渐成为能源安全的一项保障,但目前市场更多地依赖双向协议以保障安全。

“未来液化天然气现货交易将越来越多,在确保买卖双方的供应安全上,像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这样的平台将发挥很大的作用。”Peter Zeniewski表示,国际能源署认为,天然气供应安全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液化天然气也渐渐发展成为可交易的大宗商品,供应与交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支持。

在液化天然气领域,美国和卡塔尔已形成较低的供应成本,而加拿大、俄罗斯、东非、澳大利亚等地区已开始投资新的项目, 2019年成为迄今为止FID最多的一年,这些都给予了天然气买方一定的心理安全感。此外,短期市场的发展也对传统的长期双边协议市场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Peter Zeniewski表示,亚洲经济体已占据全球天然气至少50%的增长体量,且未来这样的趋势仍将继续,需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支持液化天然气的发展。在市场化条件下,国际能源署也希望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视角更好地理解天然气供应安全。

9.jpg

国际能源署天然气、煤炭和电力市场处处长  Peter Fraser

Peter Fraser表示,随着参与者与投资方在市场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投资的灵活程度越来越高,解决天然气供应安全变得尤为关键。

10.jpg

图片来源:国际能源署(iea)

天然气供应安全问题是全球存在的国际化问题。回顾2018年,中国发生气荒,导致天然气市场价格激增。纵观全球,欧洲、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都曾出现气荒问题。Peter Fraser用一张图清晰的向大家介绍了产生气荒的原因:跨境供应中断、恐怖袭击、自然灾害、技术因素、供需不平衡及政治因素。基本上这六大因素正是导致天然气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的原因。

Peter Fraser表示,想要解决天然气供应安全的问题,首先要建立多元化的供货渠道;第二要有充足的基础设施,包括储气库、管道、LNG船运;第三,多元化而灵活的供应结构和透明而高效运营的市场机制,特别是供需对价格信号的快速反应能力,是天然气供应安全的重要保障。

Peter Fraser表示,中国将继续成为天然气需求和进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也将进一步丰富资源的供应渠道以及发展更多的基础设施以加强供应安全。未来,不管市场走向如何,天然气供应安全将是一个持续的问题。LNG作为清洁能源,其流动性是保障全球天然气供应安全的重要手段,对于中国这样的LNG消费高增长的国家,为使LNG在天然气供应安全方面发挥作用,应保障LNG全价值链各个环节的高效运行,消除可能存在的瓶颈。

11.jpg

民德研究院院长  陈卫东

目前,我国天然气市场面临着供不应求、对外依存度高、市场流动性欠缺、管网与LNG接收站缺少互联互通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国内气体产出、增强进口气源多元化、扩大现货和期货交易、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都是关键的对策。

在陈卫东看来,LNG正在引领天然气进入黄金时代。与管道气这一区域性的贸易范围相比,LNG贸易是全球性贸易,凭借其灵活的流动性,可减少地区之间天然气价格的差异。

快速增长的数据表明,LNG正在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大宗的国际贸易商品之一。IHS Markit 和IGU数据显示,全球LNG贸易量已从2000年的0.997亿吨,增长至2018年的3.16亿吨,增长率达317%。而2000年以来,LNG消费年复合增长率为6.4%,是管道气消费增长率的两倍、天然气消费增长率的3.6倍。在国内,LNG进口量增速同样显著。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18年,我国LNG进口量占比已达60%。

“LNG市场多买多卖,市场化程度高,十分贴近消费者。”陈卫东表示,“中国一旦形成一个成熟的天然气市场,将是一个管道气和LNG充分竞争的市场。”

陈卫东指出,中国天然气供应安全的问题与LNG直接相关。当前,全世界天然气供给增加、国内LNG贸易比例大幅提升,特别是短期和非长期LNG现货贸易的逐年增加,使得中国天然气的供应更加安全。

12.jpg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副总经理  付少华

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我国天然气市场体系将迎来深度调整。那么,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我国天然气市场格局将会产生怎样的演变?

12月14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副总经理付少华在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2019年会暨第七期陆家嘴“能源+金融”讲坛上指出,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我国天然气计价模式等方面将会发生变化。现有天然气市场格局下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虽有难度,但管网独立后,市场机制将成为安全供应的重要抓手。

付少华表示,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国内天然气市场可能将出现以下重要变化。第一,天然气计价模式会逐步改变,下游销售价格可能将出现包括管输费和不包括管输费的两种计价模式;第二,对上下游都具有约束的照付不议条款将日益成为主流;第三,销售方式或将发生变化:长协合同依然是主体,平衡气、转售气、调峰气等现货或临时性销量将会增加;第四,市场主体将逐步丰富,燃气电厂、大用户或逐步脱离现有供气体系,独立与上游资源方对接;第五,气与气竞争将加剧,管道气与LNG在华东、华南地带的竞争将更激烈,多气源逐步成为主流;第六,定价模式将发生改变,交易中心价格、枢纽价格将逐步取代门站价格;第七,管网信息公开将逐步及时,管输容量预订和转让规则、管输服务规则或在2至3年左右相对成熟。

目前,国内天然气市场供应安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供给端,国产气产量快速上升,进口气量维持高位;在消费端,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增长或趋于平稳。此外,国内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效显现。虽然储气设施建设加快,但下游储气库建设指标完成难度大,暂时难以改变供需市场格局。

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我国天然气市场供应安全环境还将出现新变量。付少华指出,在现有天然气市场格局下,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有难度,不过随着管网独立后,市场机制将成安全供应的重要抓手。

付少华介绍,近几年,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联合各方做出了不少创新和尝试。比如,推出了LNG接收站窗口期、南气北上、储气库容交易等创新业务,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冬季保供和市场化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此外,交易中心还与城市燃气企业、燃机电厂一道,共同探讨燃气发电为天然气调峰的问题。管网独立后,这些创新模式和业务会得到更好、更大规模的推动,有利于天然气的安全稳定供应。

13.jpg

中远海运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中远海运液化天然气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秦炯

“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天然气市场全球化进程中,LNG海运贸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目前,LNG海上运输量占全球LNG运量的比重超过80%。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LNG贸易量3.18亿吨,其中,中国进口LNG0.54亿吨,占全球LNG贸易量超过17%。和保障原油运输安全一样,保障中国进口LNG海上运输安全,同样至关重要。

10.jpg

全球LNG海运贸易量及增长率  来源:BP统计

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力度持续加码,中国LNG海运进口量持续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16-2018年,中国LNG海运进口量分别为2742万吨、3904万吨和540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6.98%、29.72%和27.76%。有专家预计,中国将在未来2~3年内赶超日本,成为全球最大LNG海运进口国。

秦炯表示,作为国有骨干能源企业和全球领先的LNG承运者,中远海运能源积极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坚定地发展LNG运输船队,为保障我国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作积极贡献。

中远海运能源LNG运输业务与我国LNG产业发展密不可分。秦炯表示,中远海运能源LNG运输业务发展历史可追溯至1997年。直到2016年中远、中海两大集团合并重组后,中远海运能源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大型LNG船舶开展国际LNG航运业务的公司,旗下拥有全资的上海中远海运LNG和与招商局合资的CLNG两家专业公司,截至2019年12月,公司参与投资的LNG船舶共38艘、舱容641.4万方,目前LNG船东的排名为全球第六。在LNG运量方面,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口LNG 4349.87万吨,中远海运能源承运约1234.78万吨,占比28.39%,同比提高约1.73%。

LNG产业链条环环相扣,运输是全产业链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秦炯介绍,LNG产业按阶段或环节划分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天然气开采、液化、存储属于第一阶段;LNG装卸、运输属于第二阶段;LNG再气化、销售和供应属于第三阶段。三个环节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相互影响,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链条产生严重影响。

保障LNG运输安全是中远海运能源的重中之重。秦炯表示,公司创建LNG运输投资公司的QHSE管理体系,按照ISO9001/14001/45001三大国际标准建设,获得LR认证的业内首张UKAS001证书,有效建立起对LNG船舶资产及安全运营管理的监督监管,以科学规范的方式保证运输项目的安全绩效,更好维护LNG船运安全。

“LNG船舶安全管理能力是LNG航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远海运能源是这一核心竞争力的实践者。”秦炯表示,在发展LNG运输业务之初,公司便将建设LNG船舶安全管理能力放在首位,旗下中国液化天然气船务(国际)有限公司和中国能源船舶管理公司两家合资LNG项目船管公司均取得较好的船舶安全运营记录。值得一提的是,两家船管公司分别在2018年和2019年保持了管理的全部LNG船舶“零停租”的优异记录,得到合作伙伴与业界的充分认可。

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既有审慎思考,也有果断行动。秦炯援引经验案例表示,2018年冬季,为缓解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紧张局势,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开港迫在眉睫。然而,当时该接收站航道水深尚不具备开港条件,国外LNG航运公司明确拒绝派船参加接收站调试。作为航运央企,中远海运能源当仁不让,针对航道水深不足的问题,组织公司LNG专家组提供各种装载方案,反复测算、论证,最终安排中能北海轮在青岛接收站首先卸载2个货仓,保留另外2个货仓的LNG,将吃水调至9.5米,并与天津海事局积极密切配合,通过拖轮监护,将船舶安全靠泊接收站,成功完成调试,创下天津LNG接收站国内最短调试投产时间纪录。

最后,秦炯从航运人的视角提出LNG航运实务中遇到的三大实际困难。一是锚地问题。中国沿海交通复杂、渔船众多,长时间漂航,不利于船舶安全。当LNG船舶因气象、潮水等原因不得不推迟靠泊时,LNG船舶的应急抛锚是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补给问题。目前LNG船舶停靠我国大部分LNG码头时,都面临燃油、备件、物料、伙食等补给困难。三是船舶垃圾问题处理。目前国内绝大多数LNG码头基本都不允许处理船上垃圾,而船上垃圾站容积有限,成为船东的一大现实困扰。

15.jpg

论坛主持人: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总裁  陈新华

晚会

16.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黄震 致辞

华电上海分公司发布综合能源服务行动计划

17.jpg

中国华电集团上海分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 应光伟

应光伟介绍并发布了公司综合能源服务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显示,公司将按照“系统谋划、试点先行、拓展提升”三个阶段安排综合能源业务,对现有业务体系进行充分梳理整合,围绕现有的业务体系探索并逐步形成具有华电上海特色的基础业务模式,加快布局综合能源服务业务,构建“互联网+”综合能源服务平台,不断向整个能源产业价值链延伸,构建包含整个能源产业价值链的综合能源生态圈。

华电集团公司发布《综合能源服务业务行动计划》半年以来,华电上海分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始终把自己放在服务服从国家战略、落实中国华电战略部署的大局下思考与谋划,准确把握集团公司“536”发展战略,矢志不渝奉献清洁能源,因地制宜创新商业模式,在推进中国华电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先行先试、奋楫争先,自觉担当起能源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先行者。下一步,公司将围绕行动计划,狠抓落实,积极推进公司传统能源业务数字化转型,逐步构建能源服务生态圈,助力集团公司综合能源服务业务不断提升。

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在沪设立交流中心 开启2.0发展新阶段

18.jpg

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总裁  陈新华

在会后的晚餐会上,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总裁陈新华回顾了俱乐部自2008年成立的初衷和发展历程,分享了新的发展思路。他指出,俱乐部前11年的主要工作聚焦能源发展战略相关的话题,接下来,在俱乐部发展的2.0阶段,工作重点在于更加务实地推动中国与世界的能源转型,服务好企业与机构。

陈新华表示,俱乐部2.0将在以下5个方面作出调整。在组织形式上,从松散到严谨,从封闭到开放,俱乐部将吸纳更多的年轻学者与企业家参与。在服务对象上,从政府到“政府+企业与机构”,为更多的企业与机构提供服务。在工作内容上,从战略务虚到“务虚+务实”相结合,增加更多能够为参与方提供价值的务实内容。在活动地点上,从北京到“北京+地方+国际”,加大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互动,同时与当地机构合作,在境外开展活动,在资源、资金与技术层面更加有效地对接中国与世界市场。在合作伙伴上,从俱乐部自己举办活动到更多的合作伙伴协同举办,充分利用各方的比较优势,放大协同效应。 

19.jpg

会上,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会长、原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副司长胡卫平,自然资源部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主任张大伟,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副理事长、上海燃气集团董事长王者洪,中国华电集团上海分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应光伟等嘉宾见证下,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国标与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总裁陈新华共同为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上海交流中心揭牌。


本文来源: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统筹:刘洋

文字:刘香香、刘洋、曹恩惠、李丹、徐姗姗

摄影: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