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公司新闻
汪志新:管网独立背景下中国天然气市场如何重构? 时间:2020-01-10 12:02:26 来源: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作者:徐姗姗

image.png

1月4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汪志新在“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研讨会上发表演讲,重点从中国天然气市场、运力、管容和交易几个方面入手,就管网独立后资源方、管道运输方、用户方和交易中心如何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等方面阐明观点,并提出了管网独立背景下中国天然气交易市场的重构蓝图。

汪志新表示,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北美及英国属于成熟的天然气市场,成熟市场通常具有管网建设成熟、贸易开放、市场配置资源、监管机构职能完备的特点。而我国的天然气市场还处于成长阶段初期,天然气管道网络初步形成,面临着管网高度管控、上下游各环节不畅、市场化不充分等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成立成为我国探索天然气市场化发展的一次重要实践。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要求,2013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与新华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5年3月,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在双方支持下注册成立,并于2016年11月起正式运行。

正式运行以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平台的天然气交易量不断攀升。继2018年天然气交易量突破600亿立方米(双边)成为亚太地区最大天然气现货交易平台之后,2019年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年内交易量突破800亿立方米(双边)再创新高,继续稳居亚太地区天然气现货交易中心首位。

汪志新介绍,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平台拥有国内外2600多家会员单位,在交易模式和产品设计上坚持创新发展,开创性地开展南气北上、储气库产品交易等业务,推动了我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2019年12月,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家管网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我国天然气产业将迎来市场化加速发展阶段。展望未来天然气交易市场蓝图,汪志新围绕资源方、管道运输方、用户方和交易中心如何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等方面阐明观点、提出构想。

“管网独立后,上游企业在市场上仍将处于主体地位,而下游企业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汪志新表示。

短期而言,国内天然气市场现有的上游企业主体地位难以改变。一是天然气行业勘探开发资本、技术密集,风险高、回报周期长,其他主体进入门槛高,上游企业在国产气供应上仍将处于主体地位;二是由于天然气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大型天然气贸易均由国家层面主导,上游企业在进口气贸易上也将维持主体地位;三是目前陆上枯竭油气藏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企业,其他主体缺乏参与渠道,难以改变上游企业在储气设施市场上的主体地位;四是管道独立后,上游企业在生产经营上不再综合考虑管输收入等因素,会选择就近销售这一最经济的模式,继续主导资源地市场。

下游企业竞争压力将加剧。管网剥离后,从提升经济效益及在市场低迷时段发挥“压舱石”作用的角度出发,上游企业会持续强势进军下游市场,小型燃气公司面临生存风险。从成本角度来看,管网独立后,上游企业将优先保障自有终端,严控外部市场增量需求,下游企业用户新拓展市场及存量市场新增需求则需向外部获取,用气成本增加。此外,中游自然垄断环节理顺以后,国家将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下游企业在配气环节的盈利空间将面临压缩。

汪志新认为,天然气价格短期内不会明显下降。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管道建设,确保管道稳定收益,短期管输费不会明显降低。管网独立后,当前的单气源用户将变为多气源用户,合同外用气价格将降低。管道从上游企业剥离后,天然气批发属于纯亏损业务,为弥补进口长协亏损,上游会加大推价力度或者加大非管制气资源市场化定价力度,合同内天然气价格短期内会出现上涨。

但管输费计费模式和天然气定价模式将逐步发生变化。

随着气源日益多元化,海气登陆步伐逐年加快,目前基于管道物理流向的管输费将不再适用。汪志新建议,依据各区域管网实际建成情况实行区域范围一体化定价,鼓励上游不同气源间市场化竞争,而不同地区间管输费率按照“条+块”的运距单独核算,避免地区间的交叉补贴。

管网独立后,下游天然气分销价格将按照用户体量规模大小及议价能力分为是否包含管输费两种模式。“X+1+X”的市场格局形成后,天然气市场将由陆上“气气相争”演变为陆地与海洋的“气液竞争”,当前的门站价格模式将逐步改变。此外,外部资源供应商增多后,“三大油”销售政策将发生较大变化,逐步将非管制资源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配置,计划外用气也会完全由市场形成,价格出现下调。

汪志新指出,在新的市场变局之下,交易中心的桥梁及价格发现功能将进一步增强。管网独立后,仍有大部分资源通过长期合同方式线下签订,合同监管及照付不议将更加严格。届时将出现多主体供应格局,资源供应商与非合同用户缺乏相应的交易渠道及信任关系,而交易中心对会员有系统审核机制,并采取保证金等方式保证供需双方交易安全,可以避免违约风险。另外,多种渠道资源同台竞价,能够形成相对公允的市场化价格,逐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天然气价格指数。

汪志新表示,作为改革的重要产物和支撑,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经过几年的运作已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但其市场化交易也受制于许多条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管容问题。

现有的“资源管道一家亲”模式引发的问题众所周知,目前行业内形成了两种关于成立管容交易中心的主流观点:一种是与交易中心分立,但可操作性与能否高效配置资源存疑;另一种是与交易中心合体,但在“X+1+X”的模式下,管输费率严格由国家核定,管容交易中心实际成为管容预定中心。

汪志新认为,管容资源配置可以采用“保障存量、民生优先、先买先得、即买即配”的原则。首先,沿袭《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在不影响现有资源管输情况下,优先保障截至2019年底管网内存量资源管存;其次,对于新增资源,优先保障新增民生供气部分;再者,对市场化量部分,交易系统相当于国家管网的订单系统,买卖双方先买先得,即买即配,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对调峰的储气库气量部分,可以研究在交易系统子模块允许可变的库容价格事前交易。通过以上操作,年季月周日度以及自由合同数据会慢慢填满管道,淡季就一直满负荷的管道会触发建设复线机制,常年不满的管道也会因旺盛的需求而绕道填满,从而极大提高管网效率。

为实现透明、公平、高效配置管容,上中下游及交易中心应各司其职、分工协作。上游资源方放开,市场高效运转,促进竞争;中间管道方致力于无歧视性地在第三方平台公开运力,基于买卖双方意愿形成的订单安排生产并平稳调度运行,并由大数据指引快速加大瓶颈管道等的投资建设;下游市场充分竞争、优胜劣汰,给终端用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服务;交易中心作为连接上中下游的第三方平台致力于即时展现管网的运力,进行市场化交易并由机器自动匹配相应管容,树立价格标杆引领预期。

汪志新表示,随着国家管网独立运行,与之相连的管网信息系统将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上线,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将接入系统并无歧视地对第三方公平准入,我国未来天然气交易市场有着一个开阔的、可期许的大好蓝图。

2020年1月4日,“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唐拉雅秀酒店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中澳天然气技术伙伴关系基金北方培训中心主办,来自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七十余名专家参加了会议。